安徽教育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国际刊号:1005-6149
国内刊号:34-1007/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4562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

从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知,再到201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备受瞩目,被视为新课改的标志性课程。十多年来,许多学校在综合实践试验田里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效。部分学校甚至认为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已经完成了由常态化向特色化的转变。无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是基层学校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但在各级各类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不难发现常态化的课程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不应该仅局限于活动内容的特色化,而是更应该依赖于与时俱进的新常态化的课程实施,形成立足于本校实际的课程实施的特有模式。

  一、兴趣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任务不在于教会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并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会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兴趣确实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在教研活动中,常有教师对笔者说:“我设计的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为什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呢?”经过进一步交谈,笔者发现这些活动可能是基于教师个人的兴趣而非学生的兴趣,教师并不是真的了解学生的兴趣;或者活动的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踮起脚也难以企及,所以教师满怀激情的活动只能冷冷收场。
  那么,如何有效借助学生的兴趣开展活动呢?活动前的调查非常关键。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活动设计前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给每位学生下发《你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表,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让学生“心动”的以益智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大比拼”和以协作为主题的“吉尼斯挑战赛”两大系列主题活动。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年级活动主题,“头脑风暴大比拼”的跳棋、连珠五子棋、国际象棋、智力七巧板、魔方、多米诺骨牌,“吉尼斯挑战赛”的快乐毛毛虫、呼啦圈套圈接力、幻影移位、大跃进、灵动双飞燕、万众齐心跳等,可以随着能力的增强而变化不同的活动项目。几年来,这些活动引爆了校园,全校学生课上研究,课下比拼,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动脑,在“玩”中实践,感受着课程带来的快乐。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二、理念常新,推动学生深入探究
  1.知识少点,体验多点
  卢梭曾说:“让学生从经验中取得教训,从实践中去学习,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让他自己去发现那些问题。”有些教师生怕一节课没传授什么“高大上”的知识就不能成为一节好课。如一位教师教学“走马灯”一课,学生对走马灯饶有兴趣,蠢蠢欲动。可教师担心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好心地对走马灯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甚至还搬出历史典故来。学生们心猿意马地熬过了五六分钟后就匆匆动手,结果做成的寥寥无几。其实,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围绕“走马灯为什么能转起来”的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玩一玩走马灯,就能很自然地摸索出走马灯转起来的原因,在后面的实践环节也就能比较顺利了。
  所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尽量减少继承性学习所侧重的知识传授,增加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体验达成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说教少点,实践多点
  斯滕伯格认为,实践智力是实践性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应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完成具有某种实用性目的的任务活动,实现个体对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一位教师在“交通安全”一课中,先以交通事故为例不断地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又对各种交通标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最后让学生设计警示标志。学生也非常配合地承诺“今后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节涉及人身安全的课“顺利”地讲完了。
  听完这节课,笔者不禁在想:教师大量的讲解能换取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吗?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对交通安全都能说出个一二来,那为什么每年学生的交通事故数量还居高不下呢?这里的关键就是缺乏实践,缺乏实地演练。交通环境是很复杂、机动的,如果教师课前拍摄几个典型的交通环境,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交流应对措施;然后在操场上组织模拟场景,让学生分组实践;甚至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交通环境亲身实践,这样会比说教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不会只局限于在嘴巴上遵守交通规则,而是真正地学会如何保障交通安全。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是为了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更多地带领学生通过深入的实践环节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3.要求少点,层次多点
  维果茨基指出:“如果把‘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仅仅归结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这种教学是无效的。”相反,如果远超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这种教学也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遵循“踮起脚来能解决”的原则,分步多层,逐步引导。
  一位教师在“挑战纸极限”一课中,设计了三项纸张挑战活动:越长越好、越高越好、越远越好。这三项活动思维方式不同,难度逐步加大,预期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出示详细的活动要求时,学生纷纷露出了疑惑的表情,结果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开发思维,作品体现不出智慧。课后笔者与这位教师分析,是否问题太复杂、要求太多,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呢?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将“越长越好”环节分解成两次活动。第一次根据越长越好的要求自由尝试,个别学生交流心得。然后提高要求进行第二次深入实践,优秀的小组作品全班展示、交流方法。结果出人意料:在第一次初步尝试中,个别学生的思维火花启示了其他学生,所以在第二次高要求的活动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因为对精细度的要求提高了,部分学生吸收别人的智慧后,在实践中制作细致,反而比前一位同学挑战了更长的长度,取得了优胜。
  让学生“踮起脚来”才能解决问题的分层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差异的尊重,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课堂存在感。这样,后续的两项挑战才能迸发更耀眼的智慧火花。
  三、他山之石,助力学生深入实践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信息技术教育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当仁不让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深入实践活动,使课程更加高效。
  1.资料搜集直观化
  以前涉及资料搜集的活动,必定会将该环节放在家中让学生自行完成。但学生是否独立完成资料的搜集,搜集的过程如何,教师无从知晓。并且因为大部分学生搜集、加工、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掌握的有用信息较少,极大地影响了活动的开展。
  如果教室里有无线网络,小组有一台iPad或Surface,甚至人手一台,那么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就能直观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了,教师就能实时指导学生搜集、获取、加工、整理、提炼信息,学生之间也能更便捷地沟通、交流与协作,有力提高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2.成果呈现多元化
  成果汇报是个人或小组实践成果的呈现。以往大多采取说、看作品的形式,局限性很大,效果也不佳。如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学生的成果不论是写的、画的,还是做的,甚至是细小的动作过程,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全班每一位学生面前。如笔者曾执教“咔嚓精彩”一课,需要小组先对组员拍摄的作品进行评价,然后推荐一张作品参与全班展示、评价。以前这个环节耗时很长,组员先要根据小组确定的主题独立拍摄,然后组内进行评价,再将推选作品的存储卡交给教师拷贝到电脑上投影。现在利用相机的无线传输功能,就能将评选的作品实时传输到电脑,或者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进行同屏镜像传输直接投影到屏幕。这样节省出来的几分钟时间,可以留给学生更专心地拍摄作品、欣赏作品,提高了活动过程的紧凑性。
  3.评价统计高效化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无误地完成复杂的统计评价。过去笔者统计学生的评价,必须一个一个地去数,耗时费力且容易有误差。如果遇到分数式评价则更麻烦,即便借助excel软件自动求和,也得一个一个地将学生评价的分数输入电脑,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
  依然以“咔嚓精彩”为例,为了节省时间,只能以小组的方式给出评价分,教师再一一录入。现在利用excel协同操作,小组可以同时录入评价分,甚至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地参与评价,软件自动给出评价结果,还可以根据具体分值分析、呈现作品间的差异,通过统计评价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如果评价只需反馈诸如支持、不支持等信息,那就更简单了。学生出示相应评价的二维码,教师进行全班扫码统计,瞬间就可以知道评价的统计结果。
  惟有深入,才能成就深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掀起,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必将深入新常态开展,摒弃搏人眼球的浮华,实践出课程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屹立于课程改革的潮头。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