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国际刊号:1005-6149
国内刊号:34-1007/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4586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摘 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获取反馈信息,对提问,教师要精心设计,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关键词】愤悱;铺垫;新授;诱发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可以“温故知新”,引出新的课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修正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正因如此,对提问,教师要精心设计,讲究提问的策略。这里我就小学数学新授课中的“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集中反馈”时,教师的提问方法浅析一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时的提问重在“引”
  引,即诱发、引导。在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旧知的同时,教师应努力把新知从他的“生长点”上引出来,使旧知蕴藏着的新知内核更显露、更突出。
  在铺垫引新阶段,教师常是通过提问一些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来增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但这里不应只把这些旧知作简单罗列,还应设法通过教师的提问,把新知从中引出来,使学生从新旧知是间的相互联系中,扩展原有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的新知形成一般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旧知的引申发展,二是旧知的综合,三是出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践。为此,若要把新知从它的“生长点”上引出来,教师就得注意弄清所学新知的形成脉络,针对新知的形成基础进行提问,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在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1.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分子能直接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呢?通过这几个问题,沟通了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之中,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到“只有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这一关键问题上来。
  二、探索新知阶段的提问重在“点”
  点,即启发、点拨。再把握教材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教会为学会。
  数学课的新授阶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目标,解决重点、难点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但要善问,更应注意在“点”上下工夫,使每一问都能在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起着点拨、催化的作用。
  1.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例如,讲授“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一步可以省略,乘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一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些针对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问,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点化作用。
  2.巧设坡度,控制难度。提问要有一定难度,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但难度要适当,不然提问不但起不到点拨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无从入题,感到茫然。例如,刚教学“商不变性质”后,教师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8÷4的被除数加上8后,要使商大小不变,除数应加上几?”学生显然难以回答。若是教师设计好提问的坡度,有易到难,有浅到深地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作铺垫,则学生的思维便能很快地被激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1)什么叫商不变性质?(2)被除数加上8之后扩大了几倍?(3)要使商不变,除数这时应该怎么办?
  3.把提问放在学生思维的混乱处。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三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教师再把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问:大三角形内角和多少度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与三角形的大小毫无关系。
  学生的思维混乱往往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旧知识有联系时,因为旧的知识遗忘了,从而增加了学习新知的困难;二是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三是所学新知欠牢固,加之旧知的影响从而产生混乱。例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答“饲养小组养了8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少3只,问养了几只白兔?”由于题中出现“比少”二字,受上题的影响,有些学生错误地列式:8-3=5(只)。这时,教师若是提问:“(1)是谁与谁比?(2)谁多谁少?(3)求多还是求少?”那么,学生就能自然的调节解答方式,提醒自己不要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三、集中反馈阶段的提问重在“理”
  理,即梳理、整理。通过提问把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小结阶段的提问重在“理”,其原因有二:一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很差,靠他们自己无法将知识进行梳理;二是每堂课的教学都是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目标进行的,因而都会相对地呈现出一定的“点”性,不整理,则学生就不能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络。
  为避免那种只能反映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是否记忆的提问,真正达到“理”之功效,在集中反馈阶段就要注意做到:
  1.在知识升华点上设问,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让学生写出凡是相加得9的算式,学生很容易写出:1+8=9、8+1=9、2+7=9、7+2=9……接着教师提问:谁还能写出得数是9的算式呢?启发引导学生写出:3+3+3=9,9个1相加得9,2+2+2+2+1=9等等。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并得到了升华。
  2.围绕探求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路提问。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一般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出示一组几何图形,让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其次,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分数(先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使学生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了,分数所表示的大小没有变”(给学生的思维作定向性的引导);第三,提出关键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初步得出规律;第四,“设陷”激思维,引导学生在初步得出的规律中补上“零除外”这个条件。那么,在小结时,教师就应紧紧抓住这一思路,提问学生是怎样得出这一基本性质的。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知弄清楚,这样,他们的学习才算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3.围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方式提问。解决数学问题有其特殊的方法,诸如对应、假设、转化、顺推、逆推、组合、排列、列举、比较、化归等。那么,在运用这些方法解题时,我们又是怎样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呢?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点,在解题结束后进行小结时,教师就不妨提问一些诸如“这个问题解对了,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过程是否简捷?从解题的过程和方法看,它有没有特殊性?”等问题,让学生回过头去细细体会,从中探索、归纳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学活。
  总之,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老师问,学生答,它是科学,是艺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才能使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